Đăng ký Đăng nhập
Trang chủ Khảo sát cấu trúc 比起 ..., 与 ... 相比 và 相比之下 ...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Tài liệu Khảo sát cấu trúc 比起 ..., 与 ... 相比 và 相比之下 ...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PDF
85
3926
142

Mô tả:

-?。 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 NGUYỄN THỊ THANH THỦY 现代汉语“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 结构考察 KHẢO SÁT CẤU TRÚC “比起„”、“与„相比”、“相比 之下„”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现代汉语 专业代号:602210 指导教师:TS. HÀ LÊ KIM ANH 2011 年于河内 1 前言 一、 选题理由 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无论是原本存在的客观事物还是人们头脑概括出来的 抽象事物,在其数量、状态、性质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为了认识和区别,人们有 必要对它们加以比较。可见“比较”不仅是人类识别外界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共有 的思维方式。词典里将“比较”注解为“把两种或几种同类事物加以对照以辨别其 异同、高下...”(《现代汉语词典》)。哲学家则说:“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 界异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在思维的外壳——语言上,就 形成了比较范畴。“比较句”在任何一种语言当中一向深受重视。语言学家将之视 为基本的必查项目。专门研究比较范畴、比较句的著作、文章美不胜收。专家学者 们主要就语法、语义功能、其内在成分,语用特点等多角度研究比较句。就现代汉 语而言,同样是表示比较、就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换言之,表示比较的句式类 型繁多、用法不一。提起比较句式往往与“A 比 B„”这一句式挂上钩来。因此, 专家学者倾向于研究“A 比 B„”及其相关的问题。学习过程当中,本人发现,除 此句式之外,还有不少类似的、同样是表达比较意义的,如:“比起„”、“与„ 相比”、“相比之下„”。语料调查结果表明这些结构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 都存有相同及差异,值得我们深入考察研究。 为加深对现代汉语“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结构多方面的 了解,有必要对其语法、语义、语用进行系统的考察、详细分解这些结构的构成成 分即比较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有何异同。本研究力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望 尽我 所能 将之 进行 多角 度的 考察 分析 并相 互比 较找 出其 异同 点, 能够 为越南 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份有用的参考资料。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展示现代汉语:“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 结构构成成分,即比较项、比较结果、比较点之间的异同。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力 图通过考察其在越南语翻译状况加深对越南语相对应结构的了解。 2 三、 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为了能达到上述目的,本文要综述有关比较句的理论问题、介绍本论文的理论 基础,阐明有关汉语比较句的概说、对此三结构的变体进行描写、分析。将三者的 构成成分(即比较项、比较结果、比较点等)的数量、位置、句法功能、对称特 点、类型等相关问题一一展示,巡逻凸现其异同。 此外论文还考察汉越对译时如何翻译此三结构,进而找出常见的翻译格式。 本文采用统计、描写、分析、对比等方法。 四、 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 “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等 三结构。 为了能够完成以上任务,我们考察了相当数量的自然语料,语料来源是北京大 学语料库以及中国一些现代作品、越南语翻译本。所选的都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如: 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廷宪翻译,何马的《藏地密码》陆香翻译,宝萋的《兄 妹》、《抱歉,我只是妓女》分别由阮成福和妆夏翻译。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因 此,语料也受到一定限制。文中所举的例子,如果是源于语料库的例子,统一默认 不加以标注,转自其它前贤、时贤文献即注明“转自...”如果是我们自行翻译的例 子(限于第三章的)统一标注为“自行翻译”。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以外,共三章:第一章介绍有关现代汉语比 较句概说和文献回顾。第二章针对现代汉语 “比起„”、“与„相比”、“相比之 下„”等结构的构成成分一一进行考察、分析。第三章我们将对汉 - 越对译情况进 行考察,找出常见的翻译规律。 3 第一章 绪论 1.1. 溯其源、追其根 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虽然形态变化不发达,但有着千差万别的表达方式。比 较范畴当中,句式繁多,用法不一。其中,有靠介词“比”,形成“比”字句: (1) 他比我高。(《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李德津、程美珍,2008) (2) 巧克力比牛奶糖贵一块钱。(同上) 或“有”字句: (3) 这条绳子有那条那么长。(同上) 或用上动词“象”: (4) 他象他姐姐那样了解中国。(同上) 或用上介词“跟”: (5) 她长得跟她父母一样。(同上) 或用上“越来越”: (6) 这个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了。(同上) 也有靠语序来表示: (7) 他大,我小。(转自刘丹青) (8) 木头轻,棉花更轻。(同上) 不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么跟邻里问寒暄暖,要么与同事聊聊天、要么听听早 闻、要么看看电子书,„ (9) 肯定碰到这样的话语: 近日,人民币的走势比起股市来“牛气”很多。 (10) 1979 年同 1937—1941 年相比,15 岁的男孩身高增加 1.8 厘米,平均 体重增加 2.1 公斤。 (11) 相比之下,白棋的损失更为惨重。 从结构角度分析例子( 9)、(10)和(11):“人民币”、“股市“、 “1979 年”、“1937—1941 年”、“白棋”均为比较项(我们暂时不论比较基准、 比较主体之分);“牛气很多”、“身高增加 1.8 厘米,平均体重增加 2.1 公 斤。” 、“更为惨重”均为比较结果;“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均 4 为比较标记。从语义角度来看,同样是转载比较的意思。再说,其使用频率并不算 低。 这三个结构,都同样具备“比”字。 《康熙字典》第 509 页第 09 条曰:“廣韻,卑履切,音匕。本意为夫妇并肩 匹合。用作动词,代词,介词和副词。其中,用作动词和介词的比率占优势。用作 动词表示差别、比较、较量。用作介词,用于比较性状和程度。 “起”:《说文-走部》:“起,能力也。从走,巳声。”本以为由躺到立, 或由坐到站立。作为一个趋向动词,现代汉语当中使用频率特别高。到底“比起” 只不过是“比”加“起”的偶然配合,还是另一回事? 吕叔湘(1980)认为“比起”(compare with) 属于“动趋”式,必带宾 语: (12) 比起过去,现在好多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 按照吕文的注解,上述例子的“比起”是动词“比”加趋向词“起”,“过 去”便是其宾语。 刘丹青(2003)认为“比起+基准„” 中的“比”不是真正的介词。基于类型 学的观点,刘丹青不承认该句式是比较句式,否认“比起”的比较标记功能,即介 词词性。 余义兵(2008)认为“比起”无论是从句法结构还是语法意义上分析,„都已 凝固并与法化为介词。 本文欣赏余文的观点,因为从语法结构角度来看,动词与介词的界限是十分明 确的。所谓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发展、变化、存在或消失等的词。动词 (动词短语)能较为自由地作谓语,许多动词可以带宾语。动词后边一般可以加动 态助词“着”、“了”、“过”„(苗东霞,2007)。而介词的特征恰恰相反。介 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必须同词 或者短语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做句子成分。 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 (13) 店家之间在“大赠送”的内容上也开始比起了高低。(转自余义兵) (14) 比起机场,从陆路入关容易一些。 5 (15) 比起英文字母书写的随意性,中文字的要求太多了。 例(12)、(13)、(14)、(15)都有“比起”,但其词性截然不同。例 (13)的谓语中心是“比起”,后面又有加动态助词“了”。例(12)、(14)、 (15)的谓语中心分别是“好”、“容易”和“多”,“比起”后面却不能加 “了”。再说,若将例(12)、(14)、(15)中的“比起”省略了,基本上不会 影响句子的完整性。但例(13)的“比起”却不可能省掉。那么,例(13)的比起 是“动+趋向词”剩下三个例子当中的“比起”根本不能划分为动词加宾语或者动词 加趋向词。“比起”能够满足介词的要求,那么,毫无疑问就是真正的介词。 “相比”由单音副词“相”和动词“比”合并而成,意思是相互比较 (compare with)。朱德熙(1987)将其归纳入“结婚类”动词。这一类的动词, 只能修饰复数的主语。“相比”经常与和、跟、同结合,表示比较之意。我们通过 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查询网站就“相比”进行词频查索,发现其词频为 23.6317, 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 在进行 语料考 察过 程中 ,我们 发现 ,“相 比”除 了与“ 与” 、“ 和”、 “跟”、“同”结合,还存有其他同样是表示比较意义的语言表达方式。 有“相比+名词/名词性短语,+„”: (16) 相比目前处境,卓木强更担忧的却不是自己这一组人 „(《葬地密 码》) 有“相比 + 于+ „”: (17) 相比于蛇形船,波浪无异于一座座山峰,(同上) “相比„而言,+„”: (18) 相比被枪弹击中而言,那种生物毒素带来的痛楚更为猛烈,„(同上) 但是,“与(和/跟/同)„相比”的使用频率占有绝对优势。“与”、“和”、 “跟”、“同”一样都可以与“相比”结合在一起,成为表示比较的结构,故本文 选择“与”为代表称呼,以下一律统称“与„相比”。 “相比之下”显然不再是一个词了。这里,有古代汉语,文言文的残留,就是 “之”字。“之”可作代词、动词、副词用。这里的“之”是个结构助词。“之” 将“相比”与“下”连在一起,成为名词性词组。古代汉语语料没能找到甚至一个 6 含有“相比之下”的例子。这完全符合于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由单音转化为双 音、多音词语。 虽然此三结构的使用日益增多,但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它们的文章著作还比较 少。换言之、本文所涉及、研究的三结构,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下面先了解汉语 比较句概说。 1.2. 现代汉语比较句概说 世上的万物皆有来有去,只有语言可得另当别论。她为人类而诞生,写下人的 一步步成长。汉语亦如此而言。汉语分古代、近代和现代阶段。现代汉语指的是现 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2.1. 现代汉语比较句的概念 世界上的万物,你我并肩比美,在默默的比较中发展、成长。这一现实折射到 语言表达当中,形成了比较范畴,形成了各种语言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比较范 畴、比较句。汉语也不例外。现代汉语语法当中,语法点相当丰富。其中,比较句 往往是学习、研究汉语、推广汉语的难点。究竟什么是比较句,目前为止,学术界 却见仁见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 马健忠,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创始人,以《马氏文通》一文,出发点是比较 句的“静字”(形容词):“凡色相之丽于体,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 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认为表达“异同高下”(包括同中见异和异中见 同)关系的句子叫比较句。 许国萍在 2007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认为“比较范畴是个连续 的、边界模糊原型范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尤其是属于同一范畴的事 物,总能通过某种共有的属性关系联系起来,比较的核心意义就是要发现两个或两 个以上事物的异同高下。比较概念本身可以再分解为几个要素:比较主体、比较关 系、比较基准、比较点(属性)、比较结果”。许文认为原型的比较结构所具有的 属性主要有: o 至少有两个参与者, 一个是比较主题,一个是比较基准 7 o 参与者属于同一范畴,且一般为基本范畴的事物 o 参与者有明确的指称 o 参与者的所指不同 o 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属性,这个属性通常可以明确出现 o 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而非隐含的、推理的 o 比较结果清晰 o 比较结果是从和比较基准得比较中得出的,不是独立存在的”。 许国平还将 Leon Stassen(1985) 的定义加以修改,给汉语的比较句下一个定义: “如果一个结构可以在某个谓词量级上赐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分级的(相同的 或不同的)位置,具有这种语义功能的结构就是比较结构”。 李蓝在《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方言 2003 年第 3 期 214- 232 页)建立了相当充分的定义: “比较句,就是表示比较关系,且由相关的比较参项(comparative - parameter) 构成一定格式的句子。„“比较关系”是从语义上说的,指两个(或多个)比较对 象在程度或性状等方面有异或同的关系。所谓“比较参项”,指的是构成比较的主 体、基准、比较结果和比较标记四个部分„所谓“一定格式的句子”,指的是比较 句还应有结构上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比较标记必须已经虚化(即其语法化过程 已基本完成),不能是句子中有独立句法地位的谓语动词”。 正因为“比较”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任何比较都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甚 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再说,任何事物都具备“质”和“量”两个规 定特征。可以在“质”和“量”两方面进行比较。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她 没有英语那样用上词尾 er、est 或前缀 more、the most 等而且要以结构或以语义 来表达丰富多样的比较意义。语义上要表达一定的相同或差异的关系,结构上具备 一些成分构成。从上述的定义来看,可见,语义和句法并重。如果只看在其句法、 结构表现而忽略语义方面实在特别遗憾。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基于意义和形式标准,确定现代汉语中的比较结构。比 较结构要具备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等成分。便于行 文起见,这里我们将比较主体(A)、比较基准(B)统称为比较项。结构方面而言 8 可分:比较项 A(比较主体)、比较项 B (比较基准)、比较结果段 C、比较点 D。 就例子(9)而言: 近日,人民 币 的走势 A 比起 D 股市来“牛气”很多。 B C 例子(10)可这样分析: 1979 年 同 1937—1941 年相比,15 岁的男孩身高 增加 1.8 厘米,„。 A B D C 例子(11): 相比之下,白棋 的损失 更为惨重。 A D C 1.2.2. 现代汉语比较句类别 比较句概念不止一个、比较句的类别更是参差不及,观点不一。马健忠认为: “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这样一来,产生三种比较句,为平比 句、差比句和极比句。 平比句:“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吴轩轾而适相等者也。等之之字, 为”如、若、犹、由”诸字,参诸所比两端,以准其平。差比句:差比者,两端相 较有差也。差之之字,概为於字,于乎量子亦间用焉。其所以为较者,则象静字表 之。极比句:笔者,沿江所以比之象,推至于极也。„” 吕叔湘(1942)认为比较关系可分为:类同、比似、近似、高下、不及、胜 过、尤最、得失、倚变等九类。 丁声树等人(1961- 《汉语语法讲话》)提出汉语比较句可分为:异同或近似 和程度的差别两类。 高明凯(1986)将比较范畴分为差级和极级两类。黎锦熙却分为:平比、差 比、审决等三类。 赵金铭在《论汉语的比较范畴》(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第一次利用认知语法 理论建立汉语比较范畴,将其分为近似、等同、胜过和不及四类。且认为等同是静 态的,其他三类是属于动态的。 9 Nguyễn Hoàng Anh(阮黄英)在考察“现代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式”认为,现代汉 语比较句包括平比和差比两种。这一观点,近似于刘焱、许国萍的。不过,刘著、 许著将其分两分之后, 都再往下分下位类,极比又称极端比被包含在差比这一类。 但,阮文却没有将极比算进去。在另外一篇文章,阮黄英考察了“现代汉语平比比 较格式结构上的特点”。阮文认为,现代汉语当中,表示平比之意共有四种句式, 即:A 与/和/如/好像/仿佛/像/似乎 B 一样/同样/一模一样/差不多//似的/般/一般;A 像/有 B 那样/这样/那么/这么 VP;A 等于/(就)是/像/如/若/似/宛如/宛若/犹如/如同/比 B; A VP1, B 也 VP2。 就比较范畴语义的分类基本概括如下: 代表 人物 语义类型 形式标记 平比 用“如”、“若”、“犹”、“由”等字 差比 用“於”、“于”、“乎”、“焉”等字表示 极比 用“最”、“至”、“极”、“甚”、“尤”、“益”等字 约莫 好像、仿佛、似乎、几乎、险些、基本上、差不多、约莫等 平比 一样、般、同样、似的 黎锦 熙、 差比 更、尤甚、越、较、多、些、一些、点儿 刘世 儒 极比 最、极、极其、极端、绝对、尽 高度 很、多、好、格外、分外、非常、异常、特别、十分、足足等 过甚 太 差比 加上虚词“更”、“益”、“尤”、“愈”;加“于”于所比之后;用 “较(比、比较、)... ...为... ...”形式 凯 极比 加虚词“最” 或“最为”、“至”、“极”、“绝”、“殊”;用 “... ...为„ „ 最„ „ ”形式 吕 类同 “也”字 比拟 “象”字;“一样”;“似的”;“如”;“若”;“是”、“为” 等;平行结构;隐语 马建 忠 高 明 叔 湘 10 丁声 树等 赵 元 任 刘 月华 赵 近似 “象”;“似的” 高下 „ „ 还是„ „ ,哪、孰、与,„ „ 孰,孰与、何如等 不及 “不如”、“比不得”、“赶不上”、“没有” 胜过 “更”、“比„ „ 还/更” 尤最 “最”、“尤”、“尤其”、“较(比较)” 得失 “宁”、“不如” 倚变 “愈... ...愈„ „ ”、“越„ „ 越„ „” 异同或近 似 跟/ 和/ 同 程度的差 别 比 等同 X 跟 Y 一样 A;X 有 Y......(那么)A 较胜 比„ „ 更„ „ 、„ „ 比... ... 的多 较差 X 没(有)Y......(那么)A;不如;不及 最高 顶、最 反最高 最不 A 异同 “跟„ „. 一样”,“有... ... 那么„ „”等句式 高下 “比”字句,“... „. 没有„ „ 那么”、“„ „ 不如„ „ ”等 句式 近似 „ 像„ 、„ 等同 „ 跟„ 一样、 „ 跟„那么„ „ 、... 跟„ 同 金 铭 胜过 不及 刘 平 比 相 同 好像„ 、 „像„ 这么„、„ 像„ 似的、„ 似的 一般、„ 跟„ „ 比„ 、„ 比„还/更 „、„比„一点儿/一些„ „ 不如„ X 跟/和/同/像 Y 一样(R) 相 11 焱 差 比 差 比 许 国 平 平 比 差 比 类 同/ 近 似 XR, Y 也 R; X 不比 YR; 不 及 X 没有 YR;X 不如 Y(R),X 比较 R;X 不像 Y 这样/那样 R 高 出 X 比 Y1 (R);XR, Y 更 R;越„ „ 越„ „ ; 越来越„ „ ; 相比 之下/ 和„ „ 相比,X 很„ „ 极 端 比 X 最/顶 R; 连 X 都/ 也 R; X 比 Y2 还 R; 极 比 X 最R 胜 过 X 比 YR 近 似 X 有 Y 那么 R 等 同 X 跟/ 像 Y 那么/一样 R 不 及 X 不像 Y 那么 R;X 不比 Y R ; X 没有 Y(那么) R ; X 有 Y 那么/这么;X 跟 Y 差不多 X 不如 Y(那么 )R A 与/和/如/好像/仿佛/像/似乎 B 一样/同样/一模一样/差不多//似的/ 般/一般 平比 阮 黄 A 像/有 B 那样/这样/那么/这么 VP A 等于/(就)是/像/如/若/似/宛如/宛若/犹如/如同/比 B A VP1, B 也 VP2 A + R [比] + B + VP 英 差比 比起 B(来)A VP A 和/与/同/跟 B(相)比(较),VP 相比之下 A VP 表一:比较范畴次范畴的划分总结 余义兵(2003)还认为,比较范畴,应该是三分的,即平比(含等同、近 似),差比(含不及、高出、极比)和反比。余文认为所谓“反比”指的是“两事 12 物在“质”上是相反的”。“表示“反比”的主要句法格式就是“比起+ Y (+ 来),X + R”和 “比起+Y (+来),X + 是+ R 的”,次要形式是“X+比+Y + R”。余文也说:“不是所有的“比起”句都是用来表示反比的,只不过在表示反比 和差比时的倾向性略有不同罢了”。 语义类型 R 的类型 好坏类 比较格式 X+比+Y 冷热类 大小类 +R 差比+/反比- 差比-/反比+ 差比 X比Y更/还+R 差比 差比 差比 比起+Y(+来),X+R 反比 反比 反比 比起+Y(来),X+更/还+R 差比 差比 差比 比起+Y(来),X+是R的 反比 反比 反比 表二:比较格式,R 的类型和语义类型的关系 (表中的+,-符号就是表示格式的语义类型的倾向性) 可见,余义兵之所以分平比、差比和反比建立在“质比”观点之上。再说,余 文上面的表格所显示的,只针对R属于大小类、好坏类及冷热类。换言之,这里所 涉及的R属于形容词性比较结果。 这样一来,将汉语比较范畴分三分:平比、差比和反比,恐怕不太适合。 我们认为对比较句进行分类,还是应该遵循马健忠最早在“马世文通”所提 的:平比、差比、极比三类为好。马健忠深受英语语法影响,只关注“静字”即形 容词。马氏所建立的定义、分类虽然存有不足,但自今仍然站得住脚。随后诸多的 汉语语法、汉语比较范畴、比较句研究者都沿着他的路子走的。 若从语义角度来看,可分为:差比、平比、极比等三类。从形式角度来看,可 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比较句。 13 至于“比起„”、“相比之下,„”、“与„相比”属于差比、平比、极比甚 至是否表示反比之意,我们将随文阐释。 1.3. 研究背景 1.3.1. 汉语比较范畴、比较句的有关文献 比较不仅是人类识别外界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共有的思维方式。世界上每种 语言当中都有着千差万别的比较表达形式。因此,比较范畴、比较句的研究亦成为 语言研究必查的项目。 在中国曾发表过数多有关汉语“比较句”、“比较范畴”的文章。这些文章虽 说都是围绕着比较话题,却各有特色。自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朱德熙、 吕叔相、刘月华、丁声树...至近年来的周小兵、包丽娜、余义兵、许国萍等人,诸 位学者都涉及比较范畴、比较句及其有关问题。早期的语法书主要关注比较范畴大 体研究、比较句的分类。再说,虽然比较范畴共包含平比、差比、极比等三类,但 差比相当得逞。研究差比范畴,差比句的文章、书籍数量占优势。概括性的文章有 尚平的《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夏群的《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等等。 任海波(1987)发表《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任海波已为《马 氏文通》的不足点有所填补。任文关注比字句的结论项,将其分为 AP、VP、AV 、 NP 四大类型。“AP 结论项包含为此并且只有形容词;VP 结论项包含谓词并且只有 动词;AV 结论项包含谓词并且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 结论项以名词短语(包括 名词)为被修饰成分”。 许国萍围绕着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相关的诸多问题专门撰写了《现代汉语差比范 畴研究》一书。许文顾及比较范畴的否定、差比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差比句中的 情态动词、差比标记“不如”的语法化等问题。该书为汉语学习者、教育者、研究 者推荐一个比较完整、充足的视野,亦成为语法丛书的必查资料。 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详明汉语“比较句,不仅在句法结构类型上丰富 多样,在语义及语用上也有复杂的变化”。尚文以语义、语义与句法结构紧密结 合、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等三个阶段性的特点进行研究综述。尚平仅仅是用三千多个 汉字,给予读者一个相当完整的汉语比较句系统研究的镜头。 14 贺又宁在《现代汉语比较句的结构特色与语用制约试探》分析了现代汉语比较 句的结构,指出现代汉语比较句的结构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入比较对象的 角度,其词语丰富,较细致地表现了比较基准的差异;另一是从谓语词性角度来 看,形容词性、动词行的都能进入比较句,不同类型的比较句存在着不同的语用制 约。 面对语法专家、学者针对汉语比较范畴、比较句的大量文章,夏群同尚平一样 做了综述工作,发表了《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9)。不过、夏文的 起眼点却是:比较范畴、比较次范畴、比较句的历时研究、比较句的类型学研究、 比较句的比拟句的关系等四个角度。夏群认为:“汉语中的比较范畴虽然不象英语 等印欧语言那样有明确的形式标记,但也存在一定的语法标记(介词、副词等); 汉语比较范畴至少有两个次范畴——“平比”和“差比”。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是, 比较范畴的形式标准和意义标准应该如何取舍,由此而引发出比较范畴到底应 看作是语法范畴还是语义范畴的讨论。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圆满地解决,就无法确 定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对象,因而很难对汉语比较句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承认 夏文对汉语比较句精心的综述。为汉语爱好、学习、研究者一个宽阔的镜头,贯彻 比较句的研究工作。不过,我们认为,不必彻底争辩比较范畴到底属于语法范畴还 是语义范畴。历来丰硕的研究成果表明,汉语比较句有典型的句式,也有非典型 的;有标记的比较句,也有不含标记的。这证明汉语的多样特点,也是她的独特之 点。何况文坛上有关汉语比较范畴、比较句研究的文稿愈来愈多,对比较范畴、比 较句进行多维的研究。 比较范畴当中,“差比”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如黄晓慧的“现代汉语差比格 式的来源及演变”(中国语文.1992),李蓝的“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方言.2003),张和友的“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汉语学习 - 2002 年 10 月第 5 期)等等。 刘丹青 2003 年发表了 “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刘文关注 aen thansh tring tu 差比结构的基本要素、不含标记的差比表达法、比较记的标住方向和基准 的位置和比较标记的位置等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刘丹青认为差比句可分为有比较标 记的和不含比较标记的表达法。其中,刘文指出差比句包含一种叫做“词汇性的差 15 比句”。词汇性差比句指差通过实词的语义而非虚词或形态表示。“比起...”句式 基本上还是一种词汇性的比较句,“比起”不是真正的比较标记。这一点,笔者将 随文作出应当的争辩、解释。 最近的比较范畴研究更倾向于比较句细节。赵金铭关注“差比句的语义指向类 型”,张和有研究“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过玉兰着眼于“现代 汉语差比句的结构类型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等等。 包丽娜 2009 年选择了“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论项”作为自己硕士学位论文。 包文已对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论项进行精心、细致的分析。不但关注结论项的句 法,分析语义,还顾及结论项对语用预设的影响。包丽娜对结论项类型的看法与时 贤不同。1987 年任海波将其分为四大类,即 AP 类、VP 类 AV 类和 NP 类。包丽娜却 分为 AP 类、VP 类和 NP 三大类。我们认为,任海波的分类更为细致、合适。虽然他 的研究处于上个世纪的早期汉语热,他不但分四类,而且还往下更细地分下位类。 这样,更便于汉语语法教与学。 “比”字句,作为差比类的第一代表,一向深受重视。数多文稿都在探讨 “比”字句及其相关问题。 史佩信寻找“比字句溯源”;邵敬敏、刘焱探讨“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 句法表现”;刘焱、邢贺作了“比”字句中比较点隐含的认知考察;余义兵考察了 “比较基准话题化”问题。下面一一介绍。 刘焱研究了“比”字句对比较项选择的语义认知基础。基于吕叔湘(1942)所 提的“必须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才能同中见异,或异中见同,才能有 比较关系”刘焱指出:“比”字句在选择其比较项时,一般要受到语义的强制性制 约;同时,语用、认知因素也有促动作用,这些因素的参与往往使得比较项的选择 范围缩小或扩大”。 1.3.2. 汉越比较句对比研究回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较大的国家,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其在全球的经 济地位日益加高,因此,与国外的交往也日益见多。为了推广汉语、汉文化,最近 十多年来,“汉语热”潮流在全世界上格外吃香。为了饱满学习、推广及研究汉语 的大量需求,中国学者投入于对外汉语差比范畴、比较句的研究。这一方面的文章 16 愈来愈多。莫嘉琳发表了“外国留学生汉语否定差比句的习得研究”;郑湖静作了 “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肖小平考察了“越南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 得顺序”。邓世俊就越南语“hơn”字句与汉语“比”字句进行对比。Lê Thị Hoàng Anh(黎氏黄英)初步就汉语表示比较的一些结构与越南语相对应的结构对比。黎 文已从语法角度指出汉–越语言当中表示差比的结构的异同。这非常利于对越南学 生学习汉语。如果能够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都进行对比,该课题的应用价 值一定更高。 值得一提是 Nguyễn Hoàng Anh(阮黄英)2008 年发表的“现代汉语表示比较 形式之考察”。阮文将现代汉语比较句分两种:差比和平比之后,指出常见句式, 并统计了常用词语,出现频率。对于一些使用高频的结构,阮文进行深入分析内在 构成成分(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结果等)以及相对应的否定形式。另外,阮 著也关注同一比较类型(差比或平比)的不同格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替换使 用、及其否定形势等问题。在现代汉语差比和平比常用的格式基础之上,寻找越南 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阮文不但在句子平面上就汉- 越的比较句进行对比,而且还 在成语这一个硕大的言语平面进行细致的对比。成语是汉语、汉文化的载体。成语 当中,表示比较的成语数量极多,结构多样。阮文经过仔细的考察,巡逻发现,不 管是汉语还是越南语的成语,都有表示差比、平比,有逻辑性的比较,也有隐喻性 的比较成语。不过就结构、语序、构成成分的隐现等问题而言,汉、越的成语还存 有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再一次充分体现着两种语言的共性和特色。这,不仅给汉 语语法研究、比较范畴对比研究提供了宽阔的视野,而且在对越的汉语语法 - 比较 句的教学工作上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1.3.3. 有关“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结构的研究 如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们要么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角 度来探讨、分析、钻究汉语比较范畴、比较句。时贤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汉语、现 代汉语比较范畴一些典型结构、句式。本文所涉及的三格式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马真(1988)考察了“程度副词在表示程度比较的句式中的分布情况”。马文 所谓表示程度的比较句式, 是指以下一些句式: I. 相比之下,X + F + AP 17 II. 比较起来,X + F + AP III. 跟 Y相比,X + F + AP IV. 比起 Y 来,X + F + AP V. 在...中/上,X + F + AP VI. X 比Y + F + AP (这里 X、Y 表示比较项,F 表示程度副词,AP 表示形容词性谓语)都是表示比较的 句式。马文考察:“很”类、“最”类、及“更”类等程度副词在上述比较句式的 分布情况(“很”类包括:很、挺、十分、非常、万分、太、极、极端、异常; “最”类包括:最、最为、顶;“更”类包括:更、更加、更为、越发、愈发、越 加、还)。“很”类绝对程度副词不能进入任何比较句式,“更”类和“最”类却 可以。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统统进入比较句。马文分析指出其只有规律具有以下 的不同点: 其一:用“最”类程度副词 时形容词 A 后面绝对不能带数量宾语“一些”、“一点 儿”„“更”类就没有这种限制”。 其二:在格式 III,IV,用“最”类的程度副词要受到限制,那就是 Y 只限于别/其 他的+名词性成分。用“更”类的却没有这个限制。 马文结合陆俭明的““还”和“更”“得出比较句式使用程度副词相当彻底的规 律,特别宜于汉语教与学。 刘丹青在考察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考”,从语言共性和类型学角度来 考察差比句。刘文揭示汉语“不含标记的差比表达法”。其中,刘文认为:“比起 + 基准+ (来)”是一种“离语法更近一些的词汇性的比较句”,...“比起”不是 真正的比较标记。刘文的看法建立在否定词的位置、语序差异等测试尺度。至于将 “比起”混淆为动词,或称其“不是介词”,这一点,与我们的有所冲突,第一张 开头部分我们已证明“比起”是真正的介词。 余义兵(2009)年发表的硕士论文题目为“‘比起’历时和共时研究”。余义 兵从“事物的两个规定性特征出发,认为“比较”分为“异质比较”和“同质比 较”,或者分别称为“质比”和“量比”;但几乎所有的有关比较的语法论著在分 析比较句时对“质比”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余义并指出“质比”在语法上也 18 有 体 现 , 形 成 反 比 句 。 主 要 的 句 法 格 式 是 “ 比 起 +Y+( 来 ) , X+R ” 和 “ 比 起 + Y+(来),X 是+R 的”,次要形势是“X+比+Y+R”。余亦兵还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比 起”和“比起”句的来源和产生过程,并且对现代汉语“比起”的句法、语义、语 用做出全面地分析和阐释。通过细致的考察,余文不但指出“比起”的介词的性 质,且强调“比起”的语法化的基础建立在“比”的语法化基础之上。“比起”从 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经历了几百年时间因类推等机制已经语法化并凝固化为一介 词”。 余文这一创造性的研究,很多内容值得借鉴。不过,就“比起”句中的比较 点,我们还关注其隐现问题。这一点将随文阐释。 阮黄英(2008)将“比起„,“与„相比”,“相比之下„”三结构归其入差 比一类,并认为其是“边缘成员”,是 A 比 B VP 因某种言语使用的需要,改变而 成的。我们非常赞成阮文这一研究。因为,在她之前,尚未有过汉-越比较范畴的对 比研究,而且还在成语这一平面上进行对比。阮文认为这些变体(比起„、与„相 比、相比之下„)通过词语的补充、包含比较基准成分向句头的转移等手段而形 成;其目的是想达到突出比较基准、缩短长句、信息量分级、段落连接等„上述变 体主要满足语用需求、增强表达能力。)将此三结构同称“比”字句的变体、边缘 成员我们接受。但是,此三结构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表示差比的。详细的情况将随文 解释。 19 小结 综上所述,汉语、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不但是个语法的,更是个语义的范畴。 比较句及其相关问题早已得到语言专家、学者们的博大重视。不过,前贤和时贤对 比较句的概念、划分界线观点不一、见仁见智。我们的观点基于马建中的观点之 上,认为,比较范畴应该分差比、平比、极比次范畴。先前些比较范畴、比较句的 文章、著书主要关照结构类型,近代和当代的却更重视考察其语义和御用问题。 自中国和越南邦交关系重建以来,对越汉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越南的汉语学 习 、 研 究 、 传 授 者 更 重 视 汉 - 越 多 角 度 的 对 比 。 虽 然 , 目 前 研究成果尚未丰富,也初步体现了在越南的汉语教学研究空间略大,有待研究的问 题。我们所研究的“比起„”、“相比之下„”、“与„相比”结构虽说不是比较 范畴、次范畴的核心成员,但因其使用的频率愈来愈高,有必要关照、研究。
- Xem thêm -

Tài liệu liên quan